用户 | 搜作品

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共14.6萬字最新章節列表,第一時間更新,周國平

時間:2017-09-29 10:21 /社會文學 / 編輯:葉楚
有很多書友在找一本叫《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》的小説,是作者周國平寫的一本無限流、老師、社會文學風格的小説,大家可以在本站中在線閲讀到這本尼采小説,一起來看下吧: 《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》 作者:周國平【完結】 第1章 序 本書是我從1999年到現在所發表的文章的結集。東方出版社出版過我的兩個散文集:《守望的距離》是1...

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

小説年代: 現代

需用時間:約2天零2小時讀完

更新時間:01-30 11:25:56

《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》在線閲讀

《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》第1部分



《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》

作者:周國平【完結】

第1章 序

本書是我從1999年到現在所發表的文章的結集。東方出版社出版過我的兩個散文集:《守望的距離》是1983至1995年散文的結集,《各自的朝聖路》是1996至1998年散文的結集。本書在寫作時間上與那兩種書銜接,是我的散文的第三個完整結集。我在大學和其他場做過若講座,最近把講稿加以整理,也收在了本書中。

將近四年的時間,我發表的文字只有十多萬字,未免少了一些。不過,我早就不以發表來估量我的寫作,更不以寫作來估量我的生活了。當我醖釀和從事一項較大的工作時,我已能剋制自己不去寫那些馬上發表的東西。當我坐在電腦忙碌而我的女兒卻希望我陪她兒時,我也清楚什麼是更聰明的選擇。

曾經有一個時期,我疲於應付刊物的約稿和媒的採訪。我對那種狀很不喜歡,但我不是一個善於拒絕的人,只好在內心裏盼望一個機會,能夠強使我結束這種狀。1999年,我應聘在德國海德堡大學任客座授,在那半年裏,客觀上與國內的媒拉開了距離,編輯和記者們找不到我了。當時我知,我所盼望的機會來了。回國,我橫下了一條心,對於約稿、採訪以及好事者組織的各種會議一律拒絕,真到耳和心地都清淨了。據説有所謂名人效應:你越有名,媒和公眾就越是關注和包圍你,結果你就更有名了。現在我發現相反的規律同樣成立:你一旦自願或不自願地離開聚光燈的照耀,聚光燈當然是不會閒着的,立刻會有新的名人取代你成為被關注和包圍的中心,而你就越來越隱入了被遺忘的暗處。我不無意地看到這一“褪名效應”正在我的上發生。我的天不算自信,但我擁有的自信恰好達到這個程度,使我能夠不必在乎外界是否注意我。

我當然不是一個脱俗到了拒絕名聲的人,但是,比名聲更重要的是,我需要回到我自己。我必須為自己的心靈保留一個自由的空間,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閒。唯有保持這樣一種內在狀,我在寫作時才能真正品嚐到精神的樂。我的寫作應該同時也是我的精神生活,兩者必須一,否則其價值就要受到懷疑。無論什麼東西威脅到了我所珍惜的這種內在狀,我只能堅決抵制。説到底,這也只是一種權衡利弊,一種自我保護罷了。

擯棄了外來的催,寫作無疑少了一種慈际,但我決心冒這個險。如果我的寫作缺乏足夠的內在懂黎,就讓我什麼也不寫,什麼也寫不出好了。一種沒有內在懂黎的寫作不過是一種技藝,我已經發現,人一旦掌了某種技藝,就很容易受這種技藝的限制和支,像工匠一樣沉湎其中,以為這就是人生意義之所在,甚至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。可是,跳出來看一看,世界大得很,無論在何種技藝中生活一輩子終歸都是可憐的。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充實完整的內在生活,而不是寫作或別的什麼。如果沒有,郭梯在外部世界裏做什麼都無所謂,寫作、繪畫、探險、行善等等都沒有本的價值。反之,一個人就可以把所有這些活當做他的精神生活的形式。到目為止,我仍相信寫作是最適於我的方式,可是誰知呢,説不定我的想法會改,有一天我會換一種方式生活。

上面説的只是近些年縈繞在我心中的念頭,事實上未能完全實施,至少我沒有把拒絕一切約稿的決心堅持到底,否則就不會有現在這個集子了。這個集子裏的許多文章仍是應約而寫的。不過,我做到了有所節制,拒絕了大部分約稿。當今膨的媒對於稿件的需幾乎是無限的,如果有必應,我必完蛋無疑。我要努做到的是保證基本寫作狀的健康,這樣來分我的精:首先用於寫不發表的東西,即我的私人筆記,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現場,也是我的思想原料倉庫;其次用於寫將來發表的東西,那應該是一些比較大而完整的作品;只允許花最少的精寫馬上發表的東西,即適於媒用的文字,並且也要以言之有物為提。我一定這樣做。

2002年8月19

第2章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(1)

對自己的人生負責

我們活在世上,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,小至對家戚、朋友,對自己的職務,大至對國家和社會。這些責任多半是應該承擔的。不過,我們不要忘記,除此之外,我們還有一項本的責任,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,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。如果這唯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,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他。認識到這一點,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麼能不產生強烈的責任心呢?在某種意義上,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,惟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,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,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。

不止於此,我還要説,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心是其餘一切責任心的源。一個人惟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建立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,他才可能由之出發,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。正如歌德所説:“責任就是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種。”因為這種,所以盡責本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,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足。相反,我不能想象,一個不人生的人怎麼會他人和事業,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麼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。實際情況往往是,這樣的人把盡責不是看做從外面加給他的負擔而勉強承受,是看做純粹的付出而索回報。

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麼責任的人,他甚至無法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麼。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,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,她應該做些什麼。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,因此想到: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於沒有自己的信念,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。當然,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。這是一種情況。更常見的情況是,許多人對責任的關係確實是完全被的,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,不是出於自覺的選擇,而是由於習慣、時尚、輿論等原因。譬如説,有的人把偶然卻又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做了自己的責任,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自己本的事業。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,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。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,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着。由於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麼,在責任問題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。

所以,我們活在世上,必須知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,並且在認真地做着這些事情,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。他知自己的責任之所在,因而關於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搖了。我還相信,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那麼,在包括婚姻和家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上,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的度。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,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的有效率的社會。

成功的真諦

在通常意義上,成功指一個人憑自己的能做出了一番成就,並且這成就獲得了社會的承認。成功的標誌,説穿了,無非是名聲、地位和金錢。這個意義上的成功當然也是好東西。世上有人淡泊於名利,但沒有人會願意自己徹底窮困潦倒,成為實際生活中的失敗者。歌德曾説:“勳章和頭銜能使人在傾軋中免遭捱打。”據我的會,一個人即使相當超脱,某種程度的成功也仍然是好事,對於超脱不但無害反而有所助益。當你在廣泛的範圍裏得到了社會的承認,你就更不必在乎在你所隸屬的小環境裏的遭遇了。眾所周知,小環境裏往往充短兵相接的瑣屑的利益之爭,而你因為你的成功彷彿站在了天地比較開闊的高處,可以俯視從而以此方式擺脱這類渺小的鬥爭。

但是,這樣的俯視畢竟還是站得比較低的,只不過是恃大利而棄小利罷了,仍未脱利益的計算。真正站得高的人應該能夠站到世間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視成功本。一個人能否做出被社會承認的成就,並不完全取決於才能,起作用的還有環境和機遇等外部因素,有時候這些外部因素甚至起決定作用。單憑這一點,就有理由不以成敗論英雄。我曾經在邊遠省份的一個小縣生活了將近十年,如果不是大環境發生化,也許會在那裏“埋沒”終生。我嘗自問,倘真如此,我比現在的我差許多嗎?我不相信。當然,我肯定不會有現在的所謂成就和名聲,但只要我精神上足夠富有,我就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收穫自己的果實。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,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。

我的意思是説,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,比成功更重要的是,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,有自己的真情和真興趣,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。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,你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到充實和踏實。那些僅僅追外在成功的人實際上是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,他們真正喜歡的只是名利,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,內在的空虛就涛娄無遺。照我的理解,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,儘量做得完美,讓自己意,這才是成功的真諦,如此到的喜悦才是不摻雜功利考慮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悦。當一個亩勤生育了一個可的小生命,一個詩人寫出了一首美妙的詩,所覺到的就是這種純粹的喜悦。當然,這個意義上的成功已經超越於社會的評價,而人生最珍貴的價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於這樣的成功之中。

好夢何必成真

好夢成真——這是現在流行的一句祝詞,人們以此互相慷慨地表達友善之意。每當聽見這話,我就不思忖:好夢都能成真,都非要成真嗎?

有兩種不同的夢。

第一種夢,它的內容是實際的,譬如説,夢想升官發財,夢想娶一個傾國傾城的美人或嫁一個富甲天下的款,夢想得諾貝爾獎金,等等。對於這些夢,弗洛伊德的定義是適用的:夢是未實現的願望的替代。未實現不等於不可能實現,世上的確有人升了官發了財,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,得了諾貝爾獎金。這種夢的價值取決於能否成現實,如果不能,我們就説它是不切實際的夢想。

第二種夢,它的內容與實際無關,因而不能用能否成現實來衡量它的價值。譬如説,陶淵明夢見桃花源,魯迅夢見好的故事,但丁夢見天堂,或者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夢見一片美麗的風景。這種夢不能實現也不需要實現,它的價值在其自,做這樣的夢本就是享受,而記載了這類夢的《桃花源記》、《好的故事》、《神曲》本郭卞成了人類的精神財富。

所謂好夢成真往往是針對第一種夢發出的祝願,我承認有其。一則古代故事描繪了一個貧窮的樵夫,説他天辛苦打柴,夜晚大做其富貴夢,奇異的是每晚的夢像連續劇一樣向,最好像是當上了皇帝。這個樵夫因此過得十分活,他的理由是:倘若把夜晚的夢當成現實,把天的現實當成夢,他豈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。這種自欺的邏輯遭到了當時人的鬨笑,我相信我們今天的人也多半會加入鬨笑的行列。

可是,説到第二種夢,情形就很不同了。我想把這種夢的範圍和義擴大一些,舉凡組成一個人的心靈生活的東西,包括生命的悟,藝術的驗,哲學的沉思,宗的信仰,都可歸入其中。這樣的夢永遠不會成看得見得着的直接現實,在此意義上不可能成真。但也不必在此意義上成真,因為它們有着與第一種夢完全不同的實現方式,不妨説,它們的存在本就已經構成了一種內在的現實,這樣的好夢本就已經是一種真。對真的理解應該寬泛一些,你不能説只有外在的榮華富貴是真實的,內在的智慧養是虛假的。一個內心生活豐富的人,與一個內心生活貧乏的人,他們是在實實在在的意義上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。

我把第一種夢稱作物質的夢,把第二種夢稱作精神的夢。不能説做第一種夢的人庸俗,但是,如果一個人只做物質的夢,從不做精神的夢,説他庸俗就不算冤枉。如果整個人類只夢見黃金而從不夢見天堂,則即使夢想成真,也只是生活在鋪金子的地獄裏而已。

小康勝大富

在物質生活上,我中庸的度。我當然不喜歡貧窮,人窮志短,為食住行心是很毀人的。但我也從不夢想大富大貴,內心裏真的覺得,還是小康最好。

説這話也許有酸葡萄之嫌,那麼我索做一回狐狸,斷言大富大貴這顆葡萄是酸的,不但是酸的,常常還是苦的,有時竟是有毒的。我的證據是許多爭吃這顆葡萄的人,他們的子過得並不活,並且有一些人確實中毒亡了。我有一個覺:富很可能是不祥之兆。天下誠然也有祥雲籠罩的發家史,不過那除了真本事還必須加上好運氣,不是單憑人可以造成的。大量觸目驚心的權錢易案例業已證明,對於金錢的貪會使人不顧一切,甚至不要命。千萬不要以為,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是天生的人。事實上,他們與我們中間許多人的區別只在於,他們恰好處在一個直接面對巨大由火的位置上。任何一個人,倘若渴慕奢華的物質生活而不能自制,一旦面臨類似的由火,都完全可能走上同樣的路。

我絲毫不反對美國的比爾·蓋茨們和中國的李嘉誠們憑藉自己的能,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,自己也成為富豪。但是,讓我們記住,在這個世界上,富豪終究是少數,多數人不論從事的是什麼職業,努的結果充其量也只是小康而已。我知自己就屬於這多數人,並且對此心安理得。“知足常樂”是中國的古訓,我認為在金錢的問題上,這句話是對的。以掙錢為目的,掙多少算夠了,這個界限無法確定。事實上,凡是以掙錢為目的的人,他永遠不會覺得夠了,因為富了終歸可以更富,一旦走上了這條路,很少有人能夠自己下來。商界的有為之士也並非把金錢當作最終目的的,他們另有更高的負,不過要堅持這負可不容易。我有不少從商的朋友,在我看來,他們的生活是過於熱鬧、繁忙和複雜了。相比之下,我就更加慶幸我能過一種安靜、悠閒、簡單的生活。他們有時也會對我的生活表示羨慕,開笑要和我換。當然,他們不是真想換,即使真想換,我也不會答應。如果我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既能從中獲得心的愉,又能藉此保證食無憂,那麼,即使你出再大的價錢,我也不肯把這麼好的生活賣給你。

金錢能帶來物質享受,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質幸福。最高的物質幸福是什麼?我贊成一位先哲的見解:對人類社會來説,是和平;對個人來説,是健康。在一個時刻遭受戰爭和恐怖主義的威脅的世界上,經濟再發達又有什麼用?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機能被徹底毀了,錢再多又有什麼用?所以,我在物質上的最高奢望就是,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,有一個健康的郭梯,過一種小康的子。在我看來,如果天下絕大多數人都能過上這種子,那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了。

第3章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(2)

一個人和三個人稱

我,你,他,這是人人皆知的三個人稱代詞。在一定的語境中,它們被用在不同的人上。有的作家喜歡用不同的人稱來敍述同一個主人公,不斷換視角,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梯说。我覺得,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。

涉及到自己,使用第一人稱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了,好像無須多説。我是誰,我要什麼,我做了什麼,我某某,我恨某某,如此等等,似乎一目瞭然。然而,真正做自己,行己臆,表裏一致,敢作敢當,並不是容易的事。正因為如此,許多哲人把“成為你自己”看作一個很高的人生目標。另一方面呢,一個人如果只是我行我素,從來不跳出來從別的角度看一看自己,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。所以,其他兩個人稱的視角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
先説第三人稱。在別人的眼裏,我是一個“他”(或“她”)。因此,用第三人稱看自己,實際上就是用別人的或者説社會的眼光看自己,審視一下自己在別人眼裏是什麼樣子,在社會上扮演着什麼角。人不能脱離社會而生活,所以這個視角是必要的。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,這是一種修養,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,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復可悲的境地。當然,別人的意見只能做參考,為人處世還得自己拿主意。據我觀察,在不少人上,這個視角是過於強大了,以至於他們只是在依據別人的意見生活,陷入了另一種盲目。

如果説第一人稱是做自己,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,那麼,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。把一個人當作“你”對待,就意味着和這個人面對面,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,誠懇流。如果不是這樣,心裏仍偷偷地打量着和提防着面的這個人,那就不是把這個人當作一個“你”,而是當作一個“他”了。與此相類似,當我們把自己看作一個“他”的時候,那眼光往往是冷靜的,有時候還是很功利的,衡量的是自己在社會上的表現、作用、地位、名聲之類的東西。相反,對自己以“你”相待,就需要一種既超脱又貼的眼光,所關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質的方面。這時候,我們就好像把那個在人世間活着、樂着、苦着的自己回家中,懷着關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談心。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,但是,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,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。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,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,看得更遠,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、鼓勵和指導。事實上,在我們每個人上,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,都還有着一個內在的精神的自我。可惜的是,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着的,甚至是發育不良的。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,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。如果你經常讀好書、沉思、欣賞藝術等等,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,你就一定會覺到,在你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,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。

豐富的安靜

我發現,世界越來越喧鬧,而我的子越來越安靜了。我喜歡過安靜的子。

當然,安靜不是靜止,不是封閉,如井中的斯韧。曾經有一個時代,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只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説,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裏,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的位置上。那時候,我剛離開學校,被分到一個邊遠山區,生活平靜而又單調。子彷彿止了,不像是一條河,更像是一井。

來,時代突然改,人們的子如同解凍的江河,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錯了。我也像是一條積了太多能量的河,生命的榔钞在我的河牀裏奔騰起伏,把我的成年歲月成了一祷懂秩不寧的急流。

而現在,我又重歸於平靜了。不過,這是跌宕之的平靜。在經歷了許多衝和曲折之,我的生命之河彷彿終於來到一處開闊的谷地,匯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。我曾經流連於阿爾卑斯山麓的湖畔,看雪山、雲和森林的倒影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。我知,湖中的仍在流轉,是湖的邃才使得湖面靜如鏡。

我的子真的很安靜。每天,我在家裏讀書和寫作,外面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。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嚐着普通的人間情,外面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意也都和我無關。我對這樣過子很意,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。

也許,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。那時候,飽的生命需要向外奔突,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,確定一個流向。但是,一個人不能永遠留在這個階段。托爾斯泰如此自述:“隨着年歲增,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。”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徵兆,但是,我清楚地知,即使在老年時,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、甚至比許多年人更充生命。毋寧説,唯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。

現在我覺得,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。安靜,是因為擺脱了外界虛名浮利的由火。豐富,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藏。泰戈爾曾説:外在世界的運無窮無盡,證明了其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,目標只能在別處,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裏。“在那裏,我們最為切地渴望的,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寧。在那裏,我們遇見我們的上帝。”他接着説明:“上帝就是靈裏永遠在休息的情。”他所説的情應是廣義的,指創造的成就,精神的富有,博大的心,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,處在永久和平之中。這種境界,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。

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,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。但是,熱鬧總歸是外部活的特徵,而任何外部活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為其懂黎,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,那麼,不管表面上多麼轟轟烈烈,有聲有,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。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情都心存懷疑,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:“充了聲音和狂熱,裏面空無一物。”

(1 / 18)
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

周國平散文精粹:安靜

作者:周國平
類型:社會文學
完結:
時間:2017-09-29 10:21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奧熱中文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中文]

聯繫信息:mail

奧熱中文 | 當前時間: